我国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内容摘要:政府和纳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委托—代理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是提高行政效率及增加纳税人福利的根本手段。本文通过财政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针对我国现行预算制度的缺陷结合发达国家预算体系改革的启示,认为强化财政信息公开、拓宽公众猎取政府财政信息渠道、优化预算编制手段可以减少政府执政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道德风险 预算体制 信息公开 制衡 财政体制透明化的必要性分析 2025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在恢弘的鸟巢与绚丽的开幕式背后却暗藏着政府的巨大投入。而且同样备受争议的新国家大剧院与新中央电视台大楼等中央政府的大手笔以及各地层出不穷的形象工程问题,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让普通纳税人参加到公共财政制定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纳税人的钱政府怎么用?”这是一个在国家走向民主与法制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公开政府预算的制定和实施,财政的透明度是社会民主中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25 年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各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恶性事件以来,我国现行财政体制诸多不完善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如《2025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报告》指出由于项目库不够完善,财政部批复的 32 个部门在 2025 年预算中,仍有亿元项目支出预算年初未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单位,占这些部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的%。在有关部门 49 项法律和行政法规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财政部、发改委将其行政许可收费编入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当年共收费亿元。尽管经济迅猛进展、财政收入快速提高但是政府的财政账单却存在问题。 财政体制缺陷的根源 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设过程中“公共性财政”上升为政府的本质特征,社会治理结构表现为公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主要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现代管理学指出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不可避开地出现道德风险,全体纳税人将一部分私人权利让渡给政府,政府利用这种权利履行公共职能。一旦委托代理关系确立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就不可避开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因而完全消除政府部门违反纳税人意愿的行为是不可能的,为了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与其刻意追求政府部门与公众利益目标的一致性,不如尽力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降低道德风险的程度。因此,消灭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根源—委托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