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进展中的心理障碍思考 摘 要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着其本质的心理根源。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我国人民的认知心理、行政心理以及从众心理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电子政务进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因素,为克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电子政务 认知心理 行政心理 从众心理 1 电子政务的内涵美国作为电子政务的开创者,对电子政务的定义是,政府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为市民、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同时,也使得这些个人和团体能更便捷地取得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实施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就是打破传统的物理工作方式带来的信息沟通障碍,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建立起更好的信息共享渠道,从而更有利于为大众服务。电子政务的实施,电子是手段,政务是内容,服务是目的。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就是对实施电子政务的真正目的缺乏比较明确的认识,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2 我国电子政务进展中的心理障碍分析从以上对电子政务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与上述分析的电子政务的实现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状进行深化讨论,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在电子政务建设从认识到实施再到效益实现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政府的认知心理障碍,行政人员的行政心理障碍、以及公众的从众心理障碍。 建设电子政务前的认知心理障碍 认知是一种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以狭义的认知心理学讨论为主,即以信息加工心理学讨论为主,该理论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的过程。在建设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一些政府受声誉的影响把能否建设电子政务当作政府的一种工作能力的标志来抓,一些政府虽然也认识到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他们也只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与政府上网,甚至等同于办公自动化,认为办电子政务就是把政府的公文、资料等搬到网上就行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认知电子政务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中国人一般重直觉、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这是一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方式,它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