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讨论 [摘要]本文采纳 1990-2025 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讨论,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在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前提下,实行可行措施缩小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从而使各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协调进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弹性分析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讨论货币政策效应的空间非对称性,即货币政策冲击在异质性国家或地区的传导及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影响,属于最优货币区理论(Theory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的讨论范畴。最早讨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学者是Scott(1955),虽其讨论的本意不在此,但他的讨论引申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蒙代尔(1961)首次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这一理论为本世纪初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后,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框架来讨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成为主要讨论方法。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欧元区和美国。如Taylor、Dornbusch 等探讨了单一货币政策在欧盟各成员国内执行效果上的差异,Gerald 和 DeFina 则对美国 48 个州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效应。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始于上世纪 90年代。骆玉鼎等从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根据“最优货币区”标准,认定当前的中国不是优货币区,因此,货币政策应适当区域化。还有一些学者,或从区域间经济差异性出发,如耿同劲采纳经济计量学方法,如宋旺和钟正生等,证明了统一的货币政策效果确实存在区域性差异,货币政策有实行区域化的必要。而孙天琦则认为货币政策不可轻言区域化,但是部分内容可以探究差别化。 二、理论框架和变量选择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别密切相关。货币经济学理论认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三大渠道分别是利率、信贷和汇率。由于目前我国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汇率改革时间不长。因此,本文仅讨论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信贷渠道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过程可表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给量)↑(↓)→利率↓(↑)→企业净现金流和资产价格↑(↓)→企业净价值↑(↓)→银行贷款数量↑(↓)→投资↑(↓)→产出↑(↓)。银行贷款渠道的传导过程可表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的可贷款数量↑(↓)→信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