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创伤快速止血材料及其临床应用【摘要】 战创伤救治是野战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时医疗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现代高技术战争使得战伤谱明显拓宽,但止血救治技术仍是控制体液丢失、早期抗休克、促使各种复杂伤情获得进一步处理与康复的基本手段,止血技术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重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创伤快速止血药的研制成为野战外科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战创伤快速止血材料的讨论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 战创伤;快速止血;救治未来战争将是在地面、海洋、空中、外层空间、电磁空间等全维情况下使用高技术常规武器的局部战争。高技术武器杀伤精度及杀伤面大幅度提高,杀伤破坏力增强。直接导致致伤概念与机制,致伤强度与深度,致伤方式、途径与范围,以及战伤救治难度等都发生了质的变革。战伤伤情特点主要表现为炸伤及烧伤增多,多发伤和复合伤比例增高,并以肢体伤、颅脑伤、血管伤为主,休克发生更频繁,程度更重,死亡率增加。据多项资料统计,战争中周围主干血管伤占全部血管损伤的 95%以上,胸腹部大血管损伤只占%~4%。因此,止血技术已成为目前战伤救治中最重要的环节,如不及时救治即可出现死亡。 传统的伤口止血材料主要是急救包、四头带、止血带和绷带等,有时还有大量无菌敷料用于弥补急救包包扎止血的不足。我军目前用于战伤急救止血的器材主要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沿用至今的急救包、止血带和绷带,无论从急救方式和急救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战斗条件十分恶劣,而我军后送力量尚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致使战伤休克的发生率较高,给后期救治带来相当的难度,并增加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国外,英、美军强调不能滥用止血带,对肢体大血管断裂者尽量采纳临时性动脉旁路技术,临时保持血管断端以下肢体血供,以备有条件时行血管吻合[1]。2025 年有学者研制出一种长方形急救包,由长方巾、4 块敷料块、弹力尼龙帽以及 5 块可溶性止血纱布组成,可降低包扎技术难度,覆盖保护面广,有止血作用,但是材料过多,不利于现场急救需要。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推出了“速凝”止血绷带,据称可以有效减少失血量达 50%~80%。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创伤快速止血药的研制成为野战外科讨论的焦点之一。创伤快速止血药是应用于创伤出血早期救治的药物,该药物在伤后即可喷洒到伤口,起到迅速止血、止痛并杀菌等作用。为了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事行动的流动性和快速性,以及部队疏散部署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