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科学主义讨论范式批判 摘要本文从意义和限度两个维度对主宰 20 世纪教育学讨论并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学科学主义讨论范式进行批判,具体分析了它对教育讨论的积极影响与天然缺陷,认为“迷恋与拒斥”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指出为了建构系统的教育学讨论方法论体系,需要对教育学讨论范式保持开放的心态。 教育学繁荣的背后存在着思想的疲困,①这是任何一个具有实事求是理论勇气的讨论者都会承认的事实。不可否认,方法论上的门户之见所导致的讨论方法的单一性、狭隘性,是造成教育学深层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我国教育学讨论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方法论体系。讨论主体对不同讨论方法有意无意的排斥心理,与不能正确地认识某种讨论范式直接相关。本文仅就主宰 20 世纪教育学讨论并对我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起巨大影响的科学主义讨论范式给以批判,以期对教育学理论进展有所裨益。 1 迷恋与拒斥:对科学主义讨论范式的两种态度 教育讨论的科学主义范式诞生于 19 世纪下半叶,它是以“科学至尊”地位的确认为背景的。这种范式下的教育讨论认为,教育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独立于讨论者的客观实在,它由一系列变量构成,可以加以分析、支解、作个别孤立的讨论,它的各个属性都可以用数理语言加以描述。教育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重在事实描述,从而形成操作技术规则,因此,它有赖于建立在严格确证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用观察、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的讨论方法来确定其因果关系,并用经验检验作为理论假说的最后判决,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从诞生至今,很多人将其视为教育学达成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但也有不少人受解释学理论和方法影响,持相反的见解。毕竟人不能被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认识,也不能用纯技术的手段来测量,而只能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的文化生命,通过“理解”来把握。教育事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充满意义的整体,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形成与价值制造活动,教育理论应当深化理解、诠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义,把握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关系,形成价值引导与法律规范。 对科学主义范式的两种态度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讨论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据统计,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验已不下百余种,观察、实验、统计、因素分析等成为教育学讨论中常见的方法。这些讨论方法因其讨论结果的精确性、可验证性以及对教育实践的直接、显在的作用而倍受青睐,甚至从事基础理论讨论尤其是致力于教育价值推断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