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寨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3年5月26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李宏昌授课班级八(5)教授者李宏昌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能力目标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难点1、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导入一、引入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二、解题提问: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明确: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变成了荒漠。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三、背景简介: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作者和背景简介文体介绍学习字词文章结构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在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四、文体常识: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本文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串读课文掌握字词(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