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制度 印度的联邦立法机构为国会,印度宪法规定:国会由总统及两院即联邦院和人民院组成,总统本人不是议会议员,但他作为国家元首在议会的组成和立法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联邦院相当于议会上院,宪法规定联邦院议员总数不得超过 250 名,从法律上讲,联邦院与人民院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由于联邦院几乎不具备监督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权,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它的地位比人民院低。 印度人民院相当于议会下院,是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它的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有 545 个席位,其中除两名议员由总统从英裔印度人中任命外,其余议员均由选举产生,议员必须是印度公民,年龄不得小于 25 岁,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印度的选举制度继承于英帝国的议会选举制,可以说是典型的西式民主施政。那么,在这个西式民主制度施政下的印度,它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进展,绝对收入在增加,另一方面,增长的地区差异却使相对贫困在扩大,这就是印度的现状。根据谢卡尔•艾雅尔的划分,印度各邦中根据人均收入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是最穷的邦,有曼尼普尔,比哈尔,奥里萨,中央邦,北方邦和特里普拉邦等;第二类是中等收入的邦,有阿萨姆邦,泰米尔纳杜邦,安得拉邦,克拉拉邦,拉贾斯坦邦,卡纳塔卡邦和喜马偕尔邦等;第三类是最富裕的五个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原本富裕的邦由于劳动力素养较高,基础设施较好而能够竞争性地获得更多的私人投资,因而经济也就能够进展得更快。另外,从各年的增长速度看,越是贫穷的邦,经济增长起伏就越大,这也说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十分脆弱,更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 在过去五年中,印度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展中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阶段,各部门的增长本身就是不均衡的,而印度的问题是农业下滑过快,而工业的增长又相对较慢,以致引起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农业产值在过去五年中起伏较大,其平均增长速度为%,比 1994~1999 期间的%的增长水平低了近 40%,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在 1995~1996 年度达到 13%的创纪录增长之后,就开始放慢速度,尤其是在 2001~2025 年度增长速度更是降到了%,是过去 10 年中最低的,印度工业产值在过去五年中的平均增长率低于整个 90 年代6%的平均水平。服务业虽然在三大经济部门中增长最为显著,但与上一个五年相比,也只是略微持平,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