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稿写作首在定势“势”原为古代哲学概念。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 设《定势》篇,将“势”的概念引入到文章评论中,指出“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之后,“势”成为历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文心雕龙·定势》所指之“文” 涵盖了“章表奏议”“符檄书移”等当时公文在内的各类文体。历代以“势”评文,大多没有严格区分文体,均包含公文在内。这对当下党政机关综合文稿写作极具启发意义:综合文稿有“势”,综合文稿写作首先要“定势”。一综观历代文论,“势”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有格调、标准、法度、形式、风格等多元理解,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综合文稿写作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势”。 从使用主体看。综合文稿的主体,既包括使用者,也包括接受者。仅从党政机关内部看,使用者与接受者的职位关系大体包括上位、平行、下位三种情况。相应地,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主体的上势、平势、下势三种态势。如开展某项工作,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领导者,处于“上势”,讲话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在向同级介绍或对外宣传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推介者,处于平势,交流需要总结成效、明确观点、提炼做法、形成经验;在向上级汇报具体情况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处于“下势”,汇报需要围绕目标、理清思路、展现成绩、讲清问题、突出重点。总之,文稿使用者处于不同的“势”,写作时要有所侧重,即使写同样的内容,表述也应有所不同。 从文稿指向看。综合文稿大多指向具体工作。一项工作的开展,从动员到推进再到完成,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从工作角度看,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工作所处的起势、中势、收势等三种态势。工作伊始进行动员部署,处于“起势”,文稿要谈意义背景、目标任务、措施方法等,需体现思想性、鼓动性。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再推进,处于“中势”, 文稿要总结前期安排当下、针对问题明确措施、聚焦目标强化推进,要强调实践性、指导性。工作完成总结回顾时,处于“收势”,文稿要对照任务要求全程回顾、明确得失、启发今后,应兼顾总结性、启发性。指向长期工作的综合文稿,可以以年度为单位,形成起、中、收三种态势。从写作本身看。清朝叶燮《原诗·内篇》指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天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虽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