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理与生活 音乐中的物理知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在近几年又被不少人重新提出来了。事实上它是一个一直被前人先哲们争议不休的古老课题。自古至今,多少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对此发表过他们的真知灼见。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又重新认识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内涵所在。当前,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除了有各门学科各自的前沿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各种门类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哲学和艺术等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二是作为主体的人和客观世界的融汇和结合,人们越来越看到自身的价值;三是计算机的渗入。音乐就处在这三个特点的交汇处。以往以研究音乐的客观基础及乐器发声为对象的科学——音乐声学,现在已涉及到物理学、音乐艺术、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因此,现代的音乐声学已经是一门与高科技结合的新的交叉学科。一场音乐会中的物理问题到现场去听一场音乐会,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还可以说是一种美的升华。然而你知道吗?在音乐中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物理问题。报幕员出来了,如果是一个不用扩音设备的音乐厅,那他站的地方一定是舞台正中偏前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讲话,全场听起来最清晰,声音也最响。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干脆做成一个扇面,报幕员站在扇面的焦点上。音乐厅的听众大厅,有的做成长方形,有的是扇形。顶棚有的高,有的低。四边的墙壁常常用木板做成“孔隔”、“窝状”。这些都是通过声音的反射来控制声音的音质及其在大厅内的分布。还有,帷幕、座椅、顶板、墙壁、地毯等都有吸声的问题。乐队上来了,为什么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大贝司之间有一定数量比例?为什么弦乐器与管乐器之间又有一定数量比例?所谓单管制、双管制、三管制的管弦乐队配置又意味着什么?乐队在舞台的位置如何?同一类乐器处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等等。这里包括有音量问题和音色问题,即声音的叠加和强弱的配比,而在强弱的比例中又还有音色的配比。各种乐器的发声机理当然是物理问题,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因此,乐器之间都有着传统的“搭配”。乐器的分类方法最普遍的也是最科学的是按其发声的物理机制分类。和声、和弦、声音的协和以及中国唢呐的“不合群”等也是一种物理现象。而配器,也无非是各种音色、音量的搭配和穿插。你能同时听到并分辨出不同乐器,这是由于声波独立传播的性质造成的。如果剧场用了扩音器,或者是录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