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能力目标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德育目标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教学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教学难点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教学方法1.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了解我国的人地关系问题,以具体的事实来说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2.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用,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以及环境治理好的城市与地区,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1)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译文: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译文: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译文:抽干湖水而捕鱼,哪有得不到鱼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鱼了;焚烧草木而打猎,哪有无收获的,而1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了。(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译文: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鱼竿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由此可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