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暂无来源:《社会与公益》2013 年第 2 期生动鲜活的作品,栩栩如生,映人眼帘;催人泪下的故事,历历在目,如临其境。也许平日里你在媒体的聚光下看惯了太多的美好光鲜,但李锋却没有关注这些传人在大众面前的精彩绽放,而是深入田间地头,餐前饭后,用第二五官去感受这些人的困苦与焦虑。1、凤凰纸扎聂方俊,生于 1931 年,是凤凰聂氏纸扎手艺的第四代传人,子承父业,远近闻名,绰号“聂胡子”。其祖父聂世宣,先父聂百谋均为凤凰古城数十家纸扎铺的有名业主。纸扎易学难精,含蔑匠、木匠、染匠、裁缝,手绘、剪刻等多道工序,还是集构思应时、能说会道和丰富的民俗内涵于一身的民间综合艺术。聂老的“竹丝曲蔑”绝活为其独特创造,其大手“指似虎钳”般粗短扁平。说到聂方俊老人,李锋满脸的激动:“老人家有一套好手艺,而且这一辈子只从事一件事——做扎子。老人年过八旬,上年纪了,手也抖的厉害。平常看他拿个筷子什么的,‘帕金斯毛病就来了。然而当他一触摸到竹片、糊纸的篾片等做扎子的用具、材料时,他的手一下子就不抖了。完全跟我们正常人的手没什么两样,活络得很,这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做扎子活已经融入了老人的生命中去了,扎子就是他的全部。”李锋向我们娓娓道来。就这样,跟着老人一起生活,持续了 2 年的光景,循序渐进地了解了聂老的生活状态,老人也把他当亲孙子一样看待。时间是一把杀猪刀,李锋坦言,这些“非遗”传人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技艺的独特魅力,更有这个时代这段岁月留下的厚重的历史。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聂老跟其他“非遗”传人不一样,有黄永玉等社会慈善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凭借其自身的手艺,他的生活还是比较舒坦的。2、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湖南省邵阳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 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