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_第1页
1/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_第2页
2/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铅是作用于人体多系统的有毒化学物质,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年以来通过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讨论,证明铅中毒可对肾脏造成损害,现在将有关铅中毒肾脏损害概述如下。1 肾脏的形态学改变1.1 肾脏的肉眼形态 我们用 B 超观察了 2 例铅性肾病病患的肾脏,发现 1 例回声稍增强,1 例未见明显异常,2 例体积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关于铅中毒肾脏损害后肾体积的变化,国外报道 53 例死于慢性铅性肾病的病人中 47 例肾体积缩小。1.2 肾脏的病理形态 肾脏的早期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是在近曲小管,晚期可见肾小球膨胀,球囊粘连,肾间质局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炎性细胞浸润。动物实验发现铅对肾脏的损害可分为三期:早期:接触铅时间紧迫于 1 年,可见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出现。尿铅增高,而肾功能正常。其亚微结构的改变是可逆的。中期:接触铅时间长于 1 年,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形成核内包涵体的能力降低。肾脏间质有中等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尿铅排泄减少。临床检查肾功能尚在正常范围。已形成的病变一般不易复原。晚期:更长时期的铅接触,使肾间质纤维化更明显,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萎缩。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2 效应标志物的改变2.1 尿蛋白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尿蛋白增高是一个重要的效应标志物,主要的靶部位在肾小管,故低分子蛋白尿的测定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观察尿蛋白的含量和增高持续时间,可推断肾脏损害的程度,通常把低分子量的蛋白如 β-MG 作为肾小管早期损害的指标,假如 β-MG 大量出现即可提示肾小管再吸收功能受损,但对铅性肾病的诊断特异性较差。有人提出 α1 -MG 作为铅性肾病早期效应指标物要优于 β-MG。2.2 尿糖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小管损伤后,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受损,但在早期尿糖大多数正常。2.3 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可有效的反映肾脏的早期损害,有讨论认为低水平接触铅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降低有明显关系。2.4 尿酶 肾小管细胞含有丰富的酶类,正常情况下,随细胞的更新出现在尿中,构成酶谱的主要成分,当肾脏损伤时,尿中的酶类增高,因此,它可作为肾脏损害时的生物标志物。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是参加血红素生物合成很关键的酶,可催化两分子的 δ-氨基-γ-酮戊 酸聚合成卟胆原。ALAD 是低浓度接触铅时反应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