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课体会:从《误差》课堂教学看“用教材教” 教学实录: 环节 1:学生用手中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说说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测量的结果。 生 1: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注:一次不能测出结果),测量结果为 18.4 cm。 生 2: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测量结果为 18.5cm。 生 3:遇到的问题是直尺不够用,用分段测量的办法,测出的结果为 18.45cm。 生 4:遇到的问题是终端不是完全与直尺的分度值吻合,在分度值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我是采纳估量的办法,测出的结果为 18.46cm。 师:同学们都会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且会想办法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好! (实际上有大部分学生测量结果为:18.4 cm;老师借此引导教育学生:做事要严谨。关注细微之处:往往重大的发现产生于关注细小) 环节 2:我们下面用同学们测量的任何一个结果,探究几个概念。 18.46cm——测量值;它包括数值和单位两个部分;其中的18.4cm——准确值,0.06cm——估量值;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任何一个测量值的倒数第二位,能够反映出得到该测量结果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长度测量必须有且只有一位估量值。 师: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个真实长度,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物体客观存在的那个真实长度,叫做真实值。 环节 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误差。 环节 4:师生沟通讨论如下系列问题: 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都有关系。 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的仪器;多测量两次,求平均值。 4、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能减少,不可避开。错误是操作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开。 环节 5:根据测量值 27.636cm 讨论:为什么任何一个测量值“有且只有一位估量值”? (明确:必须有一位估量值是为了让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只有一位,是因为多估量的不可靠,没有意义) 《误差》内容,教学起来简单。我们很容易把教材给出的知识点讲清楚,而且学生掌握起来也不难。但是,假如我们仅仅把教材给出的知识点向学生逐一地讲清楚,那就是地道的照本喧科——教教材。上述教学实践的处理,就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发挥了如下几个作用: 1、借助概念教学,培育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环节 2 的进行,为学生学习“误差”相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有水到渠成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