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资料汇总 (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 言 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 x 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本课程重点以讲授 x 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 MRI 特点。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 2005 年 8 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 2 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 6 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 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 300(含 x 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 l:1。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放射学(260 学时):总论 4 学时,呼吸系统 52 学时,循环系统 32 学时,乳腺 4 学时,骨关节 48 学时,消、泌、殖 62 学时,中枢神经系统 36 学时,五官颈部 16 学时,机动 6 学时。超声 40 学时。以上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师的特点,各部分教学学时可适当调整。核医学另作安排 a 总 论(4 学时)【教学要求】 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的学习,在学习了影像技术学的基础上,对不同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