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呼吸机病患撤机指征为:(1)原发病已基本愈或病情稳定;(2)营养情况及肌力良好,断开呼吸痊机后,呼吸平稳,无辅助呼吸肌参加呼吸现象;(3)呼吸频率<30 次/min,潮气量>300ml;(4)神志清楚、反应良好,有张口及咳嗽反射;(5)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或基本控制,无痰或少痰;(6)氧和良好,吸入氧浓度(Fio2)<0.6 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能够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相对正常范围以内。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过早停机会加重呼吸肌负担,导致呼吸机疲劳再次呼吸衰竭;延迟停机则会造成呼吸机依赖和各种并发症,会给病患造成非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以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对呼吸机上机的适应证及撤机时机严格遵循三级检诊制度,最大程度保护病患的治疗效果及经济利益。当病患病情稳定,已经具备撤机指征,可考虑撤机,撤机前应详细告知病患撤机的方法及步骤,以增强其信心。撤机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采纳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准备撤机的病患,撤机时间宜选择在上午 8 时---10 时,下午 3 时---6 时,病患良好的睡眠后,此时病患精力较充沛,易耐受各种应激。开始每次停 20min----30min,然后带机使呼吸肌得到休息。在停用期间密切注意观察病患呼吸频率,胸廓起伏,病患情绪和动脉血氧含量(Sao2)变化,如无异常可渐渐延长停机时间至 1h—2h/次,每个白天 3 次—5 次。连续 2 个白天试脱机过程,病患自主呼吸平稳无不适感,才考虑夜间停机。撤机时协助病患取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以改善膈肌的运动。 停机过程当中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对病情进展难以预料的病患可适当延长拔除人工气道后对病患的观察时间,必要时随时准备再次插管额应用呼吸机治疗。撤机时,护士应在场进行解释和指导,并仔细做好各项检测和应急准备,每一撤机步骤后检测肺功能及血气,对病患撤机反应作出评估,必要时暂停撤机或部分恢复机械通气,支持呼吸。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管理制度手卫生制度空气净化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口腔护理制度消化道防止误吸制度加强呼吸道及管道护理制度1、手卫生制度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 VAP 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 VAP 的基本措施。每次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完冷凝水后均应有效地洗手;戴手套操作也要养成洗手的习惯,防止交叉感染.2.空气净化和消毒隔离制度1.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