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 1979 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 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 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 LAND 或CONTEXT。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象学建筑现象学讨论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纳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讨论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 "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 "场所"(place)。而另一支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并通过人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立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建筑批判学是讨论建筑批判的学科,也就是元批判,是建筑理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批判是对建筑以及建筑师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讨论、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推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本书共七章,包括总论、建筑批判的主体论、建筑批判意识、建筑批判的价值论、建筑批判的符号论、建筑师、建筑批判的方法论等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