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心理异常及其预防 考试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主要手段。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心理的调节控制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考试心理异常就是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之一,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我们重点学校高三的老师更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一、 学生考试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考试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是过度考试焦虑及其带来的身心和行为的不良反应,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对将来临的考试的预想和担忧而引起的过度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持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身心和行为的不良反应,呈现考试心理异常的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精神高度紧张,心神不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出现反常遗忘,还通常伴有头脑昏沉,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尿频等不良生理反应。考试心理异常一般是在过度的并且持久的焦虑情绪状态下产生的。这些病症通过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心病还需心医”,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辅导方法对其异常表现作出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纠正。 二、 学生考试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考试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考试期望值过高 当考生认为某一考试对自己很重要,应试心理紧张度就高,反之则低。周围的同学、朋友、家长、教师的过分看重,也会增强学生的心理紧张。期望目标越高,应试心理紧张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里所说的期望目标高低是相对于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评价而言的。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水平能达到预期目标,即使别人认为他定得目标太高,也不易产生过度焦虑。通常是在学生对自己的抱负水平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否一致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时候,才会产生过度考试焦虑。 (2)考试的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人们对能否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坚定的主观信念。一般说来,考试自信心强的学生,考试焦虑程度低,反之则高。考试自信心与考试动机密切相关,直接受学生对自我实际能力水平评价和考试难易程度评价的影响。从实际情况看,不仅学习差的学生面临考试缺乏自信心,许多优秀学生面临重大考试也会缺乏自信心。 (3)复习方法不当 复习和考试准备不充分也是容易造成考试心理异常的因素。复习内容繁多,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部分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复习时主次不分,抓不住重点难点,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加班加点连续工作。睡眠严重不足,得不到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