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春望》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育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化理解诗句,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