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_第1页
1/7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_第2页
2/7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_第3页
3/7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培育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更是我们语文老师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生动而形象的好教材。但是,如何上好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却是一个难度较大,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拟就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体会和作法。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篇,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后,作为战败国的法兰西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要突出崇高的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此,我在教学中,无论是小说的时代背景的交代,还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都紧密地围绕这个中心,突出这个重点。 外国文学作品是世界各国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了解外国历史知识,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是困难的。但是,作为中学的语文课,特别是初中,面对刚从小学步入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对像,对于外国历史知识的介绍,就有一个方法问题和分寸问题。《最后一课》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后,法国被割让的阿尔萨斯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对于这段普法战争的历史,我没有实行脱离课文去作单纯的外国历史知识的叙述的方法,而是紧紧扣住其中的社会景像的描绘,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融景像描写的艺术分析和时代背景的交代于一体。小说的开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社会场景是: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根据这个场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为什么会有外国军队在操练呢?接着,便简要地介绍了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首先说明战争的性质,它是普鲁士和法兰西两国统治者为了称霸西欧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其次是战争的结果: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向法国巴黎推动,迫使法国政府签订了辱国割地的条约,规定法国给普鲁士五十亿法郎的赔款,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一部分给普鲁士。于是便出现了小说开篇的一幕。接着,我便向学生点明:在这里,作者用简练、凝重的笔调,真实而形象地向我们交代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说明了战争的结局,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再指导学生理解美好的自然景像(天气那么温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幅自然图景看来似乎与整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