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26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纳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悟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 1——6 段。 阅读 1—6 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沟通、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常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 7—10 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 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柔; 3、老师意外地穿着礼服; 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