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1、既已同意插图作者的观点,承认诗中的白日系写夕阳,为何在《教学参考书》中又有意回避? 《登鹳鹊楼》(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 31 课)配有一幅插图。从插图上看,近处是位于黄河东岸古蒲州城上的鹳鹊楼,远处是位于黄河对岸即黄河西岸远方的山地,中间是自北向南奔流的黄河,太阳位于黄河西岸远方的群山丛中,太阳位于鹳鹊楼西面的群山丛中,说明图中的太阳系夕阳。人教社选中这幅图作插图,表明他们完全同意插图作者的观点:白日依山尽系写夕阳落山。然而在《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中,他们又作如下注释: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既然你已明确表示同意插图作者的观点,认为诗中白日系写夕阳,为什么在《教参》中又有意回避?真让人感到费解。假如你想避开夕阳朝阳之争,何不将插图换掉? 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社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显得十分生硬、主观,请问:这五个字中哪能个字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如此含混其词,令人难以捉摸。 笔者以为,还是不要回避问题,顺应大多数人的看法,将白日解释为夕阳为好。其它充分理由且不说,单从字面上看,将依解释为靠近、依傍、挨着,将山解释为并不确指哪座山,或鹳鹊楼西面的山地或(日落)西山,将尽解释为没、下落、沉,将整句诗理解成夕阳靠着西山渐渐下沉,这岂不是更合情合理吗? 2、既已同意插图作者的观点,承认诗中的山并非中条山,为什么在《教学参考书》中又明确地讲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指中条山? 《登鹳鹊楼》一课插图中有山地,但该山地位于黄河西岸远方,肯定不是中条山,因为中条山位于鹳鹊楼的东面,人教社选中这幅插图作为课本插图,表明认可插图作者的观点:诗中的山是鹳鹊楼西面的山地,而不是中条山。然而,在《教学参考书》有关注释中,他们又明白地指出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指中条山,这岂不自相矛盾? 问题不在于人教社能否自圆其说,而在于这个注释使整个诗句解释带来种种矛盾,导致小学老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要彻底改变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人教社必须在插图与注释中选择其一:肯定插图必须修改注释,肯定注释必须换掉插图。其实,人教社注释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指中条山,,理由无外乎有以下几点:①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有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之说;②鹳鹊楼以西为渭河平原,不可能有山;③落日是红色,不能称作白日,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