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通用 9 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 1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 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 69 段,老师配乐范读 1012 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常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喧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 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判、怀旧、怅然低徊。 4 品味语言: 1 让学生自己读第 8 段、第 11 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 12 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 13 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 2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本单元由四篇风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组成,是讨论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胡同文化》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