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片断赏析 初为人师时,指导老师总是这样提醒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初或讲读一段文章之前,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一并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学习课文,从而寻找到一定的答案。这样,学生就完全在老师的掌握之中,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教学中,时常出去听课,慢慢发现这种由老师完全主导的情况已逐渐被由老师的适当引导所代替,究其原因,却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大局如此,就随波逐流吧! 这次仔细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终于在其中找到了能解开我疑惑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次的课程改革,有四条基本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学生被动、单干、复现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舞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 其次要实现有效的学习,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肯定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因为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励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互相竞争的学习机会。合作学习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迅速地加快个性社会化,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对它,我们看中的主要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看中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当然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也努力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种新的理念,下面就是一个在课堂中灌输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的教学片段,我将就它来谈谈收获。 教学片段如下: 师: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针对这首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生读古诗) 生:我想知道故人指的是谁? 生:我不知道西辞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下扬州的下是什么意思?还有孤帆什么意思? 生: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 (师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