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太平盛世时期,杜甫并不得意,但他从未放弃过,以自己的方式苦苦地寻找着机会。最终找到了一个机会,做一个参军,官职虽小,但仕途上总算有了进步。可是, 755 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打碎了杜甫的官梦。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是玄宗派往东北镇守边疆的节度使,但他们都是外族,他们的部队大部分都是胡人。所以安史之乱,从他们的官职来讲,是一种内乱;从他们和他们的部属出身来看,本质上是种族之间的斗争。这时候,国内数十年太平无事,国家的主要兵力长期屯在西北的边疆,防御吐蕃,所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趋南下,不满两个月便攻下洛阳。只是到了洛阳之后,安禄山忙着作大燕皇帝,他的军队虽然逼近潼关,没有积极进攻。这给了唐朝军队喘息的机会。战乱中,杜甫先从奉先带领着一家人到了白水寄住在他的舅父崔顼的高斋中。白水沦陷了,他又开始了流亡生活。我们看见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分担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这次逃亡,起于仓促,人人争先恐后,杜甫由于过分的疲劳,陷在蓬蒿里不能前进。这时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王砅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于是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用的马借给杜甫,他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后来回想过去这一段共患难的生活,他觉得,当时若没有王砅的帮助,也许会在兵马中间死去了。杜甫到了鄜州羌村,由于长期下雨,附近的三川山洪暴发,淹没了广大的陆地,远方是兵灾,眼前是洪水,听到的是万家受难的哭声。此时的杜甫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了。杜甫迷茫了,自己的前途何在?他也想有所作为,想为国效力。有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出路在哪儿?在杜甫看来,只有投靠朝廷,才能报效祖国。后来,杜甫听到太子李亨(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的消息,就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灵武,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到长安。胡人并没有把这年龄才四十五岁便已满头白发、未老先衰的诗人看在眼里。而且,他也下了一番主观的努力,设法隐避,才能使敌人不注意到自己,所以,他在长安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也没有和长安一般的官吏一样被送到洛阳逼使投降。这样杜甫巧妙地保住了自己的义节,显示了一个文弱书生骨子里的硬气。这时候,杜甫身在长安,忧心如焚,担心家小的安危。特别是月夜,思念之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