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2、 鉴赏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等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 明确韩愈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作者作品】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文题解读】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本文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背景探寻】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韩愈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国子监任教。【知识链接】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