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4. 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 一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任务二: 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任务三: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把握概括主旨 本文一共 4 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任务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 ) 则知( )明而行无过( )矣2.翻译重点句子 ①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 君子博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