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反思不足语文课改,成果丰硕,有目共睹,不言而喻,但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违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问题尚不容忽视。笔者近年来观摩了各级各类乃至全国性的许许多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加之教研员的身份,每周都要听好几节语文课,发现和总结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现存的十大共性的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一是教材吃不透,关键抓不住。上课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而备课的质量则取决于对教材钻研的质量。教材没吃透,没钻研到位,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其是新教师,刚就教席,一定要努力过好教材关,要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准备,起码把教材过三轮,这就得九年,何况九年也未必能磨一剑。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吃透教材是每个语文老师的必修课,是新教师要过好的第一关。教材里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等知识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彩点要吃透,教材里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要吃透。如何处理教材,直接检验老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现在语文教学“教材吃不透,关键抓不住”的普遍问题是,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扼杀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与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如教《孤独之旅》只教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只分析人物形象,不注重挖掘杜小康为何经过“孤独之旅”“坚强了,成长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童年》只注重讲故事,不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苦难”对人生的意义。凡此种种,举不胜举。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而忽视甚至扼杀了人文性,实属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教学重点不明确,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通俗点讲,课堂教学重点就是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的主要的教学活动。一堂课四十分钟,总要让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这就必须明确教学重点。一堂课如果教学重点不明确或干脆没有教学重点,那还谈何提高教学质量?遗憾的是,相当多的老师上课东一榔头西一梆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云里来雾里去,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本没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不明确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课堂教学的大敌。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明确的恶果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教学胃口大,一堂课恨不得当十堂课讲,安排教学内容大大过量,主次不明,详略不当,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