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 首先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加到讨论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讨论的欲望。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讨论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神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沟通,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欢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究,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制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仔细钻研教材,深化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育和进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 一、让学生从实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假如只求形式把握不求实质理解,一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是不严谨的(形式上的不完全归纳不一定得出真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认知习惯。假如满足于从形式上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的后续进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时先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件茄克衫 65 元,一条裤子 35 元。王老师买 5 件茄克衫和 5 条裤子,一共 要 花 多 少 元 ? 学 生 用 了 两 种 解 答 方 法 即 :(65+35)×5=65×5+35×5。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1 、 在 □ 里 填 数 , ○ 里 填 运 算 符 号 : 如(25+45)×4=□○□○□○□…… 2 、 在 相 等 的 一 组 算 式 后 面 打 “ √ ” : 如16×7+24×7(16+24)×7□…… 在 这 一 组 题 目 中 教 者 重 点 评 析 了 最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