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专业与体育课程教学策略 一体育学科、体育专业与体育课程 一门学科的产生是基于某领域知识的特别性,换句话说,即具有某些专门知识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应把体育知识作为分析体育学科、专业与课程的逻辑起点。“求知是人的本性”,“获得知识是我们的目标”。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讨论对象的不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产生于体育活动,是人们对体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反映。体育知识可分“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其中,操作性知识是表现出典型的身体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鲁道夫拉班(R udophLaban)提出四要素说,把身体活动分成身体知觉、空间知觉、运动质量和外部关系等四个组成要素。毛振明认为体育知识可以分成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和历史及基本知识、各种锻炼方法和体育游戏知识、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和竞赛知识等六类。张洪潭认为,真正的体育知识就是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人们长期认识身体活动各种方式、技巧的成果。学校体育课的主旨是体育知识传承,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身体活动性是体育知识的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体育知识传承中,需要身体活动的参加和反复练习,这种知识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体育学习的特别性主要表现为: 1.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2.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3.学习过程是主体(=心)与客体(=身)由分离走向统一的认识过程 体育知识的进展除了要传承,其核心问题是创新。体育知识创新既包括体育新知的探究,也包括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体育知识创新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培育体育人才就必须通过体育学科、体育专业和体育课程三个媒介。体育学科是对庞大的体育知识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科分类而成,由经验知识、理论知识等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知识体系。《体育科学词典》把体育科学分成三大门类,即体育的基础学科、体育的应用学科、体育的技术学科。我国学者从不同讨论视角,先后提出了体育学科的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但目前对体育知识体系还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分类体系,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了体育知识的快速积累和急遽扩大,新兴、交叉及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专业人才培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困扰问题。体育学科作为基本的专业办学条件,其主要表现就是拥有较高科学讨论水平且能完成课程教学计划的老师队伍。专业设置关系到大学能否为社会培育所需要的人才,它至少要依据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