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什么来历介绍 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时,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下面是我精心推举的元宵节有什么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的来历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夜为“宵”,而正月根据农历纪法就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全球华人都过的节日,而且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由来历史。其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开灯祈福”的传统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经试过的灯盏放入河水中,向神灵祭拜祈福。 随着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流入,“开灯祈福”的这一习俗,则又带有了“燃灯表佛”的意味。等到到唐朝的时候,中西方文化进一步密切沟通接触,佛教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万家百姓,都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由此,元宵节张灯结彩于是就成为法定之事。不过,正式的“元宵”的名字,还是在唐末的时候得以形成,在宋代称其为“灯夕”,清朝则是“灯节”。 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凶禽猛兽非常的多,四处损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的生气,立即传旨下去,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非常的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众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如同晴天霹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之后,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一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五的这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的话,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就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的这天晚上,天帝往下面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于是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吃汤圆的意义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