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赠黎安二生序1.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赠黎安二生序》2.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赠黎安二生序》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5.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一、字词积累1.字音遗(wèi)余 闳(hóng)壮隽(jùn)伟 庸(yōng)讵(jù)2.一词多义(1)遗(2)患(3)诚(4)使(5)善(6)信(7)固3.词类活用① 辱以顾余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 受辱 ② 穷尽事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 极力探究 ③ 若不可极者也 形容用作动词 , 看到尽头 4.古今异义① 余之同年友也古义:科举考试中同登科第。今义:同一年;同岁。② 而其才力之放纵古义:奔放纵横。今义:纵容,不加约束。③ 请予言以为赠古义:把它作为。今义:认为。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以为何如也(宾语“何”前置)(2)被动句患为笑于里之人(“为”表被动)(3)省略句遂书以赠(于)二生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三《越州赵公救灾记》”2.写作背景本文作者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在五代至宋初占文坛统治地位的是华而不实的俗文。欧阳修、曾巩、苏轼力主学习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曾巩写此文目的就是结合自己的体会,阐明自己的古文理论主张。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分析作者“我”与黎生的“迂阔”的区别。[明确] “我”的迂阔比黎生更为严重。“我”本人只知道相信古人、行古文,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以至于我穷困到现在。而黎生的“迂阔”只是文章同世俗有距离,能行古文。另外,作者不怕因“迂阔”被众人讥笑,而黎生则较留意“里人”的眼光。2.简析本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明确] 在文中,作者先对黎安二生的文章大加赞赏,因为他们能不迎合世俗的眼光,坚持行古文。接着由黎生将远行,求言以“解惑于里人”一事,引发作者的议论:首先从“迂阔”二字开始,结合自己的体会娓娓而谈,循循善诱。把自己的“迂阔”和黎生的“迂阔”作比较,提出作文要立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不要怕被讥笑的重要主张,勉励黎安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华而不实的俗文。三、主旨归纳本文从“迂阔”二字生发议论,结合体会提出了作文章要立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不要怕被讥笑。勉励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