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课前自主预习生平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 年 11 月24 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1946 年 7 月 15 日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作品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力。评价闻一多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他是《红烛》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一把胡须,遮住的是下巴,流出的是精神;一头乱发,表现的是凌乱,暗含的是激情。1922 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1.诗歌的“三美”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2.蜡炬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1)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 )呢?(2)开考了,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