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作者简介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 年 8 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 年 7 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 年 3 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 1946 年 7 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背景回放革命低潮,作者苦闷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借赏景排遣苦闷在此之前,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知识链接散 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主旨概览本文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描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