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杨振宁(1922— ),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在 1954 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 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一)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1938 年他才 16 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1942 年20 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1944 年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 1945 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 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二)喜获诺奖1949 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 1971 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 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四)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R.L.Mil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二〉吴学东,女,副教授。1982 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8 年获讲师职称。1991 年调任桂林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1996 年调到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任“中国革命史”的公共政治课教师。1999 年在广西大学就读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班,2001 年获研究生学历。1999 年底获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迄今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师。梁国钊,1940 年 11 月出生,广西容县人。1963 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专业,197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