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猎人”管轶: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管轶,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副教授、医学哲学双博士。非典时期,他是世界上第—个成功分离 SAILS 病毒和在非典病毒溯源上有突出贡献的病毒专家。2005 年 9 月,禽流感爆发,他带领他的团队不负重望,成功从样本中排出了 250 多个 H5NI 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基本掌握了我国禽流感的发生、起源、变化。2005 年 11 月,被人们称之为“禽流感猎人”的管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医疗英雄”。近日,笔者走进管轶的家乡——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走访了他的亲人,揭开了一个成功医学专家的奋斗历程。 自强不息,小小少年苦读书 1962 年 8 月 16 日,管轶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家中有两兄三姐,他排行老六。一家九口就靠父亲管永彬每月三十余元的工资糊口,生活异常拮据。 管轶成长在“文革”期间,三岁时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聪慧。那时,兄姐们经常带他玩耍,并教他识字、算数。—次,父亲不经意间指了指粉刷在墙上的标语和语录,管轶居然准确地读了出来。尽管父亲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内心深处却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与崇敬,他看出管轶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决心砸锅卖铁也要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管轶从小立志,父亲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才奋斗的故事。在父亲的熏陶下,管轶的眼界开阔起来。 1968 年,管轶上了小学。他身上那股子聪明好学、不服输的犟劲逐渐地表现出来。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都是班长,门门功课名列第一,他写的作文还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诵或在黑板上张贴。小学三年级时,一次期中考试,他的总分数排在全班第二名。成绩公布后,他回到家里一声不吭进了卧室,还将门反锁上了。吃晚饭时,父亲才发现管轶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他凑到窗户前问:“怎么了,是不是谁欺负你了?”问了老半天,管轶才哭着告诉父亲:“我才考了个第二名。”父亲一听就乐了,对管轶说:“就是考最后一名也不能不吃饭呀!”好说歹说,管轶才哭着开门,出来吃饭。母亲摇着头对父亲说:“这儿子可真蛮呀,牛—样犟,”父亲却乐呵呵地说:“我就喜欢儿子这股子犟劲。学习,没有这股劲是不行的!” 家里这么穷,还让他有书读,管轶的心里充满了珍惜与感恩,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一天深夜,父亲来到管轶的房间,发现他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心疼地将儿子抱起来,放到床上。没想到管轶的身体刚触到柔软的被子,竟一骨碌爬起来了,他揉着惺忪的睡眼对父亲说:“我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