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业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展水平及速度已得到飞速的提升,其中包括农业经济;由于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分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集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转变,助力生产效率的提高。 一、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 7%的耕地面积上,养活了近 20%的世界人口。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粮食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实现“机器换人”将会克服各种复杂的作业环境下,地理因素及自然条件上的不稳定性,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是将工业化的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夯实经济基础。 2、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 2024 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43834 元,农民为 17131元。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镇流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到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克服劳动不足的问题。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农村 2024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 3.19 万元。可见,农业机械的应用对于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农业机械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农业生产机械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开荒、种植、洒水、收割等,在不同的季节着不同的机械要求,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且灵活的应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生产要求;其次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学龄年代,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深度不够,就是“开起来干”,有闯劲,缺巧性;第三是缺少系统化的培训,目前在乡镇及农村,缺少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宣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从业人员提升技术水平,往往是由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教学之后,便派上“战场”,可能会导致后期出现安全隐患以及设备的损坏。 2、日常管理及建档深度不够 农机设备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我国宽阔的农村地区,整体对设备的建档及管理的意识不够,重生产、重收入,但是对设备的日产管理及建档工作还比较缺乏。虽然部分地方已经着手了对农机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职责不够清楚,未能明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