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北京版必修 3 第三单元)学案好的诗歌是作者情感的高度浓缩的表达,浸透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但是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有时我们读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摸索些方法。一、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作家,也就是要读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作家。著名戏剧作品有《亨利六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哈姆雷特》。《十四行诗》出版于 1609 年,收录诗歌154 首,主题歌颂人性、友谊、爱情等。为什么主要是这些主题呢?就要涉及文艺复兴。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人的觉醒——“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伟大的赎罪计划当中能起的个人作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因为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成了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死。《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因此才有了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活动,进而提倡人文主义思想。 其特征:赞扬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反对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要求重视人的权力。 课文选的《十四行诗》第 29 首就是歌颂人性中友谊的美好。惠特曼《自我之歌》 惠特曼(1819 年—1892 年),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诗歌编入《草叶集》。 南北战争前,当时美国社会反对奴隶制和民族压迫,歌颂自由和民主,主张个性发展,强调要自己思考,反对教条框架束缚个性的发展。这时惠特曼写下了《自我之歌》。 “我”在《自我之歌》中的意义不应该局限于“小我”,而是“大我”,“我”是指千千万万的美国人。诗人在诗歌中描述的我是人人都追求自然、充满了生命力、有自我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具有民主权利的“我”,他通过“小我”从而张扬了美国民族所追求的张扬了个性的“大我”。歌德《浪游者的夜歌》 1775 年,26 岁的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参与开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