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X X 论 文题 目: 专 业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论 文 完 成 日 期 20XX 年 XX 月 唱片业进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论文1、国内外讨论现状及重要成果中国唱片市场的调查分析全国共有音像出版单位 294 家,音像复制单位 250 多家,音像发行单位 1000 多家,音像零售单位 10 万多家。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1999年中国唱片销售总额仅为 1217 亿元;2001 年中国发行唱片 1116 亿张,发行总金额为 8142 亿元。在出版发行的唱片中,流行音乐占主要的位置,其中引进外国音乐唱片 CD 的数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34%,VCD 占 14%。国内大多数的综合性唱片公司对唱片的投入比例和重点是根据唱片的消费市场来决定的,他们在流行音乐方面的投入占了总投入的 95%,而在民族、古典音乐方面仅占 5%,这样的投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唱片市场目前的主流消费市场方向是流行音乐,而民族、古典等非主流音乐的消费群体相比之下则小得多。这对于国外的唱片市场而言,中国市场的状况是特别的。在中国,对不同类型音乐,消费群体年龄层次分布比较明显,这是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成长阶段具有鲜亮的时代、文化、政治背景所造成的。古典音乐的听众群年龄层次分布较广;民族音乐的听众群年龄相对较高,大多在 40 岁以上;流行音乐的听众群年龄分布比较集中,大约在 15—30 岁之间,他们是中国唱片业的主要购买力;JAZZ 与 BLUES 的听众群主要是 20 世纪 80年代出生的人和一些对此有讨论的人士。由于各地区生活水平的不同,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程度也大不相同,以至于唱片销售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两大城市北京、上海对唱片的消费量占全国市场的 40%—50%,而剩下的消费能力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西安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3.中国唱片业的潜力分析中国唱片业产业化的进展战略核心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目的;对唱片的制作、出版、复制和销售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市场经营、科技讨论和唱片的制作、出版、复制与发行等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连锁式经营体制,以此带动中国唱片业整体素养的提高;并依靠结构优化、产业规模和先进的科技实现公司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入 WTO,为中国唱片业带来了很多机遇。首先,唱片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外资会大量涌入,缓解了我国唱片业资金短缺的困难。其次,国外唱片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