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性活动中老师语言的指导策略(全文)探究型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究周围现象和事物,老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的系列活动。老师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现以主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例,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感受。一、以引导性的语言引发幼儿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提问――回答”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探究型主题活动中,老师可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起幼儿的学习欲望。一天,邱晨浩带来了两条小金鱼,而邱雅琪则带来了一瓶的假鱼。这几条小金鱼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一有空他们便跑到自然角去观察这些金鱼,围在一起讨论着。邱晨浩说:“这些小金鱼是我带来的,很美丽。”邱雅琪也神气地说:“我带的鱼也很美丽。”小涵听了问道:“你们带的鱼都不一样,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及时地肯定了她的发现:“小涵看得真认真,发现了这些鱼是不一样的,真棒!”同时给予了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你们认真瞧瞧!这两盆鱼什么地方不一样?”孩子们一听更加认真地观察起这些鱼,不仅发现了真假鱼的不同之处,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真鱼和假鱼怎么都会动啊?真鱼在水里是怎么游泳的?假鱼又是怎么游的?他们在水里游泳时是不是也一样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幼儿的探究将更加深化。可见,我们在探究型主题活动中的提问不要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质疑、答题,而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培育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二、以质疑般的语言帮助幼儿拓展思路现代教育观把幼儿看作是学习与进展的主体,认为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老师的作用不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如在“美丽的鱼鳞”的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 4 条活的鲫鱼,他们一看到水里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可兴奋了,纷纷围在大脸盆旁看着。于是我便引导孩子们观察起了鱼的外形。他们边看边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了。有的说:“鱼是靠尾巴和鱼鳍游泳的。”有的说:“鱼的身上有鱼鳞。”还有的说:“鱼有嘴巴和鼻子。”郑宁一听马上反驳道:“我只看到了嘴巴,没有鼻子啊!”“对!鱼没有鼻子的,只有人才有鼻子。”畅生说道。孩子们听了以求助的目光看着我,问道:“老师,鱼到底有没有鼻子呢?”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以赞扬的口吻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