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 ——《狼》与《宋定伯捉鬼》人物谈 《狼》和《宋定伯捉鬼》再次收入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说明了这两篇古代小说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至少在当时确具有典型性。现两篇课文都作了课内自读课,我觉得,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重点应放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同时看看两篇课文塑造的人物究竟有何相似之处,以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首先,两文都突出塑造了智勇双全的正面人物形象。 ?先看《宋定伯捉鬼》(选自《搜神记》,以下简称《宋》)中的宋定伯。他“夜行逢鬼”,却不是魂不附体,而是坦然应对。须知,在迷信盛行的东晋时代,人人都信任鬼、惧怕鬼,不怕鬼要有何等勇气!更令人惊叹的是,当鬼反问他是谁时,他竟“诳之”也是鬼,完全不把眼前的小鬼放在眼里。鬼想试探他,要“共递相担”,他明知是“鬼”计,也没有退却。当暴露出自身缺陷时,以“新死,故身重耳”,机智地绕过了鬼的疑虑,还巧妙地套出了鬼的忌讳,最后终于在宛市顺利地制服了鬼。这样,一个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就赫然站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只要真能把握住宋定伯这个人物形象,也自能把握小说“人能胜鬼”这个主题。 ?相比之下,《狼》中的屠夫稍有逊色。他遇狼后先是“惧”,“以骨投之”。但我觉得这无损于屠夫智勇双全的形象,倒让读者觉得小说更有真实感,“晚归”却遭遇了两狼呀!当年武松过景阳冈也是开始不信有虎,但见真有虎的榜文,不是也想“发步再回酒店”吗?何况,“以骨投之”,多少也有一点机智在里面,他哪知恶狼竟如此贪欲,非要他的命不可。蒲松龄塑造人物令人称道的是:当屠夫投骨失效后,他抛弃了幻想,准备与狼决一死战。然而他也没有硬拼,而是充分利用外物,“奔倚”打麦场的柴堆下面,面对着两狼,使之不能形成前后攻击的局面,然后充分利用战机,把两只狼用刀砍死——屠夫这个大智大勇的形象到这里才算塑造圆满。因此,《狼》文较《宋》文多了人物性格进展的复杂历程,这也大概就是文学史家称《聊斋志异》“把我国文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的缘由吧。 ?总之,两篇小说都通过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肯定战胜邪恶。邪不压正,这是历史向人们所昭示的规律。 ?其次,作为寓言体小说,两文都成功地塑造了反面(人物)形象。 ?鬼和狼都象征了人类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其共同特点是:狡诈、贪欲、凶残而又愚蠢。《宋》文中的鬼听宋定伯说“欲至宛市”,他也说“欲至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