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1、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等。2、新建铁路黄桶至织金线站前工程施工 2 标施工招投标文件、承发包合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3、由铁道部颁布的现行铁路工程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施工技术规程、劳动定额、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与验收办法、有关的铁路定型图、标准图等。4、黄织铁路 DK51+561 凤凰山隧道施工设计图(黄织施隧-23)。5、现场实际调查获得的相关资料。二、工程概况及施组对设计方案的局部变更(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凤凰山隧道是本标段控制工程,也是本线的控制工程,其中心里程为DK51+561,全长 6662m;洞内设计线路坡度 2520m 为 3‰上坡,1150m 为9‰下坡,2992m 为 10.2‰下坡;Ⅱ级围岩 3559m,Ⅲ级围岩 915m,Ⅳ级围岩 2178m,Ⅴ级围岩 10m;进口洞门采用柱式洞门,出口洞门采用偏压式明洞门。凤凰山隧道在出口端线路左侧 20m 设置平行导坑,平行导坑长2155m,共设 5 处横通道,平行导坑的断面内净空为 3.5m(宽)×3.6m(高)。隧道进口段为防止正洞揭穿龙潭坝暗河,在隧道进口端设计预留泄水洞 , 泄 水 洞 位 于 线 路 右 侧 20m , 长 1761m , 断 面 内 净 空 为 2.0m(宽)×2.5m(高)。预计隧道施工期间最大涌水量为 51.1×104m3/d。隧道进口 DK48+306.04~DK49+372.41 段位于线路曲线上(曲线要素αz-43°45′13″;R-1200;l-150;T-557.14;L-1066.37)。隧道中间及出口段 DK49+372.41~DK54+892 段位于直线上。2、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隧道通过地带为岩溶中山地貌,山脊与沟谷、岩溶洼地、漏斗相间,第四系土层零星分布,基岩大面积出露。隧道内的岩性有:峨眉山玄武岩茅口组灰岩、栖霞组燧石灰岩、梁山组石英砂岩夹泥、页岩,炭质页岩及煤线,马坪群灰岩、牛蹄塘组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灯影组硅质白云岩。隧道轴线与构造线大角度相交,褶皱较紧密。隧道中部发育干河断层,断距大于 500m,断层带宽 1.5m。隧道横穿山羊箐岩溶槽谷和谌家坝串状大洼地,两处均发育有较大的暗河,分别为龙潭坝暗河和谌家坝暗河,暗河位于隧道轨面标高以上 50~100m。隧道绝大部分位于石灰岩中,岩溶发育。本隧道岩溶发育长度达 5027m,占隧道长度的 75.5%。隧道高程均在地下水位以下,处于岩溶深部滞流带,故岩溶及岩溶水是本隧道主要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全隧应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防止突泥突水施工灾害。3、水文及气象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