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所谓"育德育心,育心养德",就是从学生生命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在培育学生健康身心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育德育心,育心养德,让德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一、育德育心--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如何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我们的实践思路是:1.确立德育"心"理念心理因素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了解其价值观念、气质类型、思维方式等,就必须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与行为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就得首先解决道德"知"与"不知"的矛盾。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最后是"行"的问题。"行"就是通过活动,把教育的引导与受教育者的自主体验、感悟有机结合。因此,德育理念的确立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我校德育"心"理念的确立,源于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内涵的不断深化,对"人本关爱"教育思想的实践内化。起初,我们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为"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为了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在动态生成学校教育教学新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积极态度,良好习惯,健全人格,优良品德"为德育理念,将德育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进行方向导航,这就为德育的每个具体过程渗透心理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2.建构德育"心"机制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常常依赖纪律、规范与制度进行知识灌输,期望将一种主流的、高尚的价值观传递到学生心目中,让其养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地忽略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缺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心育亟待整合。要将心育融入德育,需要建构德育"心"机制。在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我们建立健全了力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新机制:一是建立了以华阳中学首席专家顾问为指导专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心理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德育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及下属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心理协会和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建立涵盖班主任、年级专职心理教师、年级兼职心理教师等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及时救助。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四是建立学生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出版《心育报》,开展心连心活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3.拓展德育"心"内容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各行其道,导致不能很好地认识心理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优良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德育的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所以,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年龄,贴近学生心理。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广泛开展"人本关爱"教育活动。通过"人本关爱、铸造师魂"讨论和交流,将办学理念和师德建设相结合,促进教师知心、懂心,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适度宽容学生;开展"知爱懂爱、感恩关爱"活动,让学生感受关爱,接受关爱,感恩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己,关爱生命。(2)坚持开展心理教育。在对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各年级心理教育目标,确定各年级心理教育基本内容。(3)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将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三维教学"与"三维学习"实践,创建充满生命灵气与活力的高效课堂。4.整合德育"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