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模式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进展规律”一章内容思辨晦涩、话题深奥抽象、逻辑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假如将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生活化转变,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凝练生活化的教学语言、采纳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则可以拓宽教学场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把握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且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法生活化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马克思指出,“哲学……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无论是哲学对象的宽广论域还是辩证法的深邃内涵,都可以还原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可以破除抽象理论的知识壁垒,实现从抽象概念到生活叙事的转向。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命题,也是“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进展规律”这一章节首先要面对的一个理论难题。对该命题的理解与把握,不能局限于从概念到概念的解读、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否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错综复杂、包罗万象,为更形象地展示其外延,可以以人的思维为圆心画出三个同心圆,最外侧也是最大的圆体现思维和自然世界的关系,中间的圆体现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最里面也是最小的圆体现思维和精神世界的关系。除运用图像进行直观展示外,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展开。以讲台上的桌子为例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会把它称为“桌子”?是先有“桌子”的理念还是先有“桌子”的实体?假如头脑中没有“桌子”的概念,为什么会把它称作“桌子”?离开对它的感知,如何推断“桌子”的存在?眼睛感知到的“桌子”与头脑中把握的“桌子”,哪个是现象,哪个是本质,哪个更真实?通过一连串生活常识式的发问,穿插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理念与实体等诸多哲学范畴,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面展开,帮助解答学生的思维困惑。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讲解哲学原理,“重建唯物辩证法的生活基础”,既有助于提高课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加强内容的启发性,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二、凝练生活化的教学语言由于哲学语言晦涩、抽象,学生刚刚接触时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须对教材语言、学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