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山垅田低产改造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山垅田生产现状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山垅田粮食生产概况山垅田基础设施现状我省山垅田主要分布在南平、**、龙岩、漳州等内陆山区,处于山垅谷地和山障坡麓地带,水源充足,水耕历史悠久,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充裕,潜在肥力较好,但其地势多处于低洼,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汇合之地,造成农田水位偏高。水位多在30 厘米以上,甚至溢出地面而终年渍水,长期排水不畅,土体长期处于浸水饱和状态。土壤长期被冷锈水体浸泡后,导致土体的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效养分难以释放,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致使单位产量不能提高。由于多年来山垅田投入的基本建设费用少,其基本设施仍维持在 70 年代水平,田间渠系不尽完善,灌水排水以土渠土沟为主,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地表水,土壤渍水,地下水难以排放,冷、烂、毒、锈现象普遍。耕地长久偏用化肥,致使土壤结构严重破坏,潜在肥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往山垅田的机耕道路年久失修,有的根本没有建设机耕道路。被抛荒、撂荒的山垅田人行道路,人走少了,路面也就消逝了,造成农民前往耕作十分不便。山垅田自然气候特点自然灾害情况山垅田自然灾害有旱、涝、风、寒、雹等,其中干旱和洪涝灾害尤为突出。过去造林大多实行山体森林全部砍伐,然后炼山营造松杉林。这种造林方法致使山地林像结构不合理,生态链遭到严重破坏。这种山体生态状况,导致山体固土储水能力大大下降,一旦遇上台风强对流天气和梅雨季节的强降雨,不少山垅田就要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的崩岗危害;这种山地生态链,大雨时无力储水,大量流失,致使山障湿地消逝,地下水减少,泉水消减,自然循环水系失衡,旱情逐年严重。旱情以夏旱为重,秋冬旱情次之。缺乏资金和新技术的支撑目前,山垅田低产改造缺乏资金投入,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占全省农田面积 1/3 的山垅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九五”以来,新项目技术推广阔多落户在交通便利的洋面田上,大面积的山垅田错过了进展机遇。山垅田没有项目和新技术的带动,相应也得不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技术专业人员也没机会进入山垅田开展新技术的开发讨论和示范推广工作。为此,造成山垅田产量长期处于极低状态,收入不抵成本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有的农户干脆只种不收,大大地削弱了农民耕种山垅田的积极性。二、关于山垅田低产改造的对策与建议省委、省政府应把山垅田低产改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