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人生的五彩梦第 1 课 沁园春 长沙问题导学1.上片中,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湘江秋景图”这大好景色的?2.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3.下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怎样的少年形象?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自主探究《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文法导析1.以乐景写豪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这些对比不但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使词作的主旨更加鲜明。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发挥想象,将“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扩展成一段 100 字左右的文字。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 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 169 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2)作为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文采飞扬。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尽抒少年胸臆,气概豪迈,气势磅礴!可谓惊天动地,振聋发聩,少年心事当拿云,正是这些“到中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