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_第1页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_第2页
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_第3页
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 80 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进入 90 年代年增长率达 10%以上;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工业却出现了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现象,企业亏损面达 1/3 左右,每年对亏损企业的补贴高达 500亿元以上。何以会出现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与国有工业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反差现象呢?讨论其中的规律将有助于改革的深化。其实,这种反差现象的产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其必定性。准确地说,国有工业的效益并不是下降,而是发生了转移,不然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工业效益的转移主要是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向个人分配三个方面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可能要持续到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稳定。第三是向个人分配转移。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制,改革以来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使 80 年代平均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此外,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局部实行了工效挂钩,如经营者按承包利润提成,推销员按销售额提成,设计员按设计费提成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分配向个人倾斜。效益向个人分配转移的结果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导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使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制造了条件,如民营经济、股份制的进展等。回顾 50 年代和 60 年代,工业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恰恰与当前发生的转移相反,那时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把效益集中到工业领域:原材料、农产品、能源交通的价格都压得很低;基础设施、土地、资金的使用成本很低,甚至不收费;职工的工资也很低;从而保证国有工业有较高效益,使工业得以迅速进展起来。然而,经过 30 年后,基础产业的瓶颈、第三产业的衰退、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不高日益成为经济迅速进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要调整经济结构时,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就必定会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并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说,上述国有工业效益的转移是我国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定趋势。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原来建立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负担,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强,无论衣食住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