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制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常常的训练。一般地讲,老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假如没有老师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进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老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讨论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老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假如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化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如前所述,学生进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