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清晨的菜市场现代散文(经典版) 菜市场确实是一个最接地气的地方,假如想了解一个地方人们大致的生活情况,最直观的场所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菜市场。 刚搬来这边住的头两年,除了小区内的一个家庭超市,小区附近连一个便利店都没有,更别说商场和菜市场了。买菜要到距离步行二十多分钟的一个大菜市,来回跑一趟要两个多小时。于是对买菜这件事很抗拒,但这又是一件不得不亲自面对的事,每次拖着一个购物袋走在去往菜市的道路上,内心都觉得憋屈。 几年过去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建起的几个楼盘里也开设了商场和超市,最近的一个“老农民”菜市只需要几分钟的路程。但我却喜爱上了距离最远的那个大菜市,因为那里的东西丰富得多,价格也便宜不少,适合有时间不慌不忙慢慢逛的家庭煮妇煮男们。 这个老菜市很大,四通八达有好几个入口。从正门进去的一大片区域是蔬菜肉类的摊位,也间杂有鲜花、调料、烧卤、面铺火锅原材料等。初来乍到的人不知就里往往就在这一片区域里采买,我刚开始也是在那里买,后来才发现一直往里面走,过一条狭窄的通道,里面还有层层深化的腹地。而且越往里走,东西越便宜。里面是另外一个菜蔬肉类的摊位区域,还有糖果炒货、面包油饼包子馒头、豆腐作坊。每次经过作坊,门口几乎都拥堵着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购买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新奇豆腐。经营豆腐坊的一对年轻夫妻忙得不可开交,去晚了还买不到。豆腐坊旁边是卖火锅原料的门市,毛肚黄喉鱿鱼笋子和煮好剥了壳的鹌鹑蛋,用水分别泡在几个特别大的红色圆塑料盆里,旁边还有袋装的鸭肠、新奇的猪脑。猪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个长方形白瓷盘里,乳白的嫩髓上面覆盖着网状血丝,价钱从几个月前的五元一付涨到了九元一付。店主也是一对年青夫妻,男的圆胖女的干瘦,与隔壁卖生牛肉的那对中年夫妻女的圆胖男的干瘦正好相反。买牛肉的人很少,间或来一个。女店主呆坐在门市里面,男店主站在牛肉摊后面,眼睛扫射着过往的人。 过了这个口子往里面走,就是一些排列有序的蔬菜猪肉摊位。往年的这个时候大家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装香肠、腌腊肉了,肉摊的摊主们搞打不赢地忙着用机器切肉、拌料、灌肠,绞肉机“突突突”地唱响着,不大功夫红亮亮的香肠就快速地从机器口冒出来,连肉带装好也才十多元一斤。而今年就不同了,猪肉涨到三十左右一斤,装香肠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肉摊区也就失却了冬日里的热腾。看来今年大家春节其间饭桌上的香肠腊肉多半要消逝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