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教案一 溶解度 教案 溶解度 教案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老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 5 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问: 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 克水能溶解 1 克氯化钠也能溶解 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化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 100 克,则某温度下 100 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5 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21 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推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 135 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