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声乐教学讨论 声乐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科,对嗓音条件的要求较严格,然而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普遍存在嗓音条件参差不齐、缺乏音乐基础等问题。如何让老年学员由浅入深地掌握演唱技巧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下,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歌唱呼吸的训练 意大利美声学派代表人物兰培尔蒂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常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充分说明,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呼吸训练是掌握歌唱技能的主要环节。大家知道,歌唱时的呼吸是有意识的、有控制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也是我们常说的:“始终保持吸气状态”。怎样保持吸气状态呢?首先,掌握好“呼吸支点”(即膈肌与肋肌的压力积聚点),是教学的关键及难点。纯呼吸练习很容易体会到“呼吸支点”。除常用的“闻花”“喘气”“吹蜡烛”“打得儿噜”外,我在教学中,经过留意观察,细心琢磨,又积累了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平躺在床上”:吸气自然、柔和、深化,呼吸平稳、均匀、节制;“低声抽泣”:吸气部位快而准;“隔岸喊人”:气息控制慢而稳等。就这样,我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歌唱呼吸状态,用具体的生活中的纯呼吸实例进行启发,并与发声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员准确地掌握了“呼吸支点”和呼吸要领,又有效地锻炼了有关发声器官的机能作用。其次,我会让学员多唱“哼鸣”和“轻声”。哼鸣即闭口哼唱。唱“m”时,嘴唇轻轻闭着,牙齿稍稍分开,口、唇、舌、下颚放松,气息均匀地流出,声音感觉是集中在鼻腔的顶端。为了增加哼鸣练习的趣味性,我用一些音域不宽、速度舒缓、力度适中、音程跳度不大的歌曲,如《摇篮曲》(舒伯特曲)和《送别》等,让学员一边体会歌词的感情,一边哼唱曲调。在学员掌握“哼鸣”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轻声歌唱的练习。轻声歌唱,首先要有放声歌唱时的一股激情,音量控制在“m”和“p”之间,声音要集中并有穿透力,不能把轻声歌唱误认为“松垮无力”的歌唱。开始练习时,不要急于扩展音域。只有在中声区巩固后,才扩展到高声区和低声区,达到声区的统一。在练习轻声唱的同时,我会告诉学员:歌唱的发声是高位置的头声。轻松、柔和的歌唱,是使学员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音质的最好方法。轻声歌唱的训练,不仅使学员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呼吸和高位置的头腔共鸣,而且培育了他们良好的歌唱习惯以及扎实的歌唱基本功。 二、加强歌唱听觉的训练 音乐是听觉的...